全日制本科助学班
全日制本科助学班
13307186873
在学校体育馆里,总有这样一群身影:他们在训练垫上反复腾跃,肌肉线条在汗水的折射下如雕塑般紧绷,落地时整齐划一的脆响穿透整个场馆。这是 Amazing 啦啦队的训练日常,也是无数队员青葱岁月的缩影。成立至今,Amazing啦啦队已经四次代表中国站上国际领奖台。
镁光灯下腾空跃起的瞬间,托举的不只是队友的重量,更是向上的人生;赛场边此起彼伏的呐喊声,激荡的不只是音乐节奏,更是青春的信念。
当聚光灯熄灭,奖杯收入陈列柜,更为耀眼的战绩是队员们毕业后用光阴写就的答案——那些在世界大赛上并肩战斗的队友,已将托举的力量化为托举人生的底气。
从肌肉记忆到知识重构
在常人眼中,高强度的啦啦操训练与学术研究似乎是平行线。但201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盛书怡给出了不同答案。作为现华中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,她将训练场上的观察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切口:“用多模态技术分析团体运动中的非语言沟通时,那些被汗水浸透的默契时刻都是最鲜活的样本。”这种从具身认知到理论建构的跨越,印证着体育运动的深层教育价值。
当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回望来路时,李想总会想起训练馆镜面墙上斑驳的汗渍——那些与啦啦队并肩作战的日夜,早已化作她青春里最炽热的烙印。如今回首,Amazing啦啦队的时光虽然已经远去,但啦啦队的精神却融进了她的呼吸、步伐和每一次咬牙坚持的瞬间,将会激励她在学术征途上勇往直前。
相较而言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家唸的成长轨迹更具象征意义。在镁光灯与自习室间穿梭的日子里,啦啦队前辈“训练学习两不误”的示范,让她领悟到时间管理的真谛:“崔教练用秒表丈量我们的进步,用行动诠释‘魔鬼藏在细节里’的职业精神,这种追求极致的品格,如今已内化为我工作上的本能,引领我前进”。从训练场到实验室,那些被托举动作锤炼出的专注力,正转化为攀登学术高峰的阶梯。
职业赛道的多元绽放
在招商银行武汉分行运营主管杨雪玲的职场词典里,“团队配合”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刻进肌肉的记忆。每当开展金融产品解读和客户需求分析时,她总会想起啦啦队训练中“尖子”队员的精准配合。作为技巧啦啦队的核心成员,她在数百次托举练习中培养的抗压能力,如今转化为应对客户需求的耐心与细致。团队协作的经验,让她在部门沟通中游刃有余。
这种从体育精神到职业素养的转化,在丁昱州身上体现得更为直观。这位经济法专业的毕业生,将啦啦队表演时的自信转化为开庭时的从容,用训练中培养的预判能力应对案件中的突发情况。他总结的 “自信、毅力、准备” 三点收获,正是啦啦队经历赋予他的职业竞争力。
创业维艰的
“高难度腾跃”
“创业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,就像当初在啦啦队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一样”。尤超在创业初期遭遇种种困境时,总会想起在啦啦队训练时的场景。“我告诉自己,不能轻易放弃,要像在啦啦队那样,一步一个脚印,努力去解决每一个问题。”作为两家公司的总经理,他将啦啦队的团队协作精神注入企业管理,与创业伙伴相互支持、共渡难关。
从单枪匹马的舞蹈工作室到累计培训千人的艺术中心,支撑熊思颖跨越每道难关的,恰是大学啦啦操训练时刻入骨血的坚韧。“在啦啦队的时光辛苦却充实,没有这一段经历我相信我也不会坚定地从事艺术体育教育。这四年的时光给了我很大的底气和力量去面对我今后的事业,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”
从队员到引路人
教育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延伸?
余汝楠在襄阳小学的体育课上,总会模仿崔高原老师当年的教学方式。作为休闲体育专业的毕业生,她将舞蹈啦啦队的“镜像训练法”引入足球课堂,用分解动作视频帮助学生掌握节奏;同时借鉴街舞啦啦队的即兴创作环节,让性格拘谨的学生在律动中释放天性。当看到学生在比赛中跃起重现啦啦队“数到三就起跳” 的约定时,她深知这份跨越恐惧的勇气,正是啦啦队精神的最佳传承。
而张俊逸在湖南师范大学组建啦啦操队的经历,则展现出教育传承的另一种可能。“管理队伍永远比训练队伍更加艰难,这一次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,我要独当一面。”当师弟师妹们带着迷茫找到他时,那些在Amazing时被点燃的责任感再次升腾。当他郑重接过传承的接力棒,站在了崔老师的位置,他用行动告诉队员们什么叫作啦啦操、什么叫作TEAM!
被运动重塑的人生维度
宋捷与李伟的故事,为啦啦队精神增添了温情的注脚。这对在啦啦队15周年庆典相识的恋人,用三年异地恋的坚守诠释了 “坚持”的真谛。每当遇到难题时,啦啦队的经历就会提醒他们务必保持冷静,依靠团队的力量攻克难关。如今,这对因啦啦队结缘的夫妻,在深圳演绎着现实版“双人托举”。
这种从集体到个体的升华,在杨正一身上同样显著。这位某公安局的公务员,将啦啦队培养的自律习惯融入工作,将优良品质延续至不断增压的工作和生活中,使他足够坚定和坦然地面对、接受困难与挑战。
永不落幕的接力赛
当张俊逸指导的团队完成首次配合,当余汝楠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勇敢跃起,当熊思颖的学员登上初舞台……那些关于坚持、信任与热爱的基因,正以更辽阔的方式传承。
人生从无标准套路,但经历过共同托举的人终会明白:最高级的技巧,是把每一次训练的煎熬变成滋养生命的钙质;最动人的定格,是把团队给予的力量化作照亮他人的光。这或许就是Amazing啦啦队最深刻的隐喻——当我们学会稳稳托住彼此,便也托住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